平台介绍

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创建于1933年,现坐落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大楼的一楼,馆舍面积300平方米。标本馆依托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我国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也承担着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教学和植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习基地的特殊职能。

标本馆创始人为著名植物分类学家、教育家、中国植物学领域先驱者之一钟心煊教授(1891-1961)和植物分类学家、教育家、我国水生植物学的奠基人孙祥钟教授(1908-1994)。历史上重要工作人员有周凌云教授、李益健教授、李清义教授、王徽勤教授、陈家宽教授等研究人员,以及戴伦膺、钱重海、周鹤昌等采集人员。

现有馆藏标本包括腊叶标本约23万份,蕨类植物37科、裸子植物6科、被子植物227科,共约2万种。另有干制和浸制标本各数千件,模式标本照片约5000张。馆藏标本中以水生植物标本最为集中,拥有一批模式标本及珍稀、濒危植物标本。

馆藏的植物标本,主要来源于1913年以来武汉大学博物系、生物学系和生命科学学院历代植物学家的野外考察,以及本科生、研究生野外实习的采集活动。20世70至80年代初,由武汉大学孙祥钟教授任中方主席的中美联合考察队在鄂西地区进行的考察活动, 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的首次中外合作的大规模科学考察工作,不仅在中国科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也为标本馆提供了大批有重要价值的植物标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孙祥钟教授及其学生的不懈努力,武汉大学植物分类学研究室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地位的水生维管植物研究中心,而标本馆也在水生植物标本的收藏方面富有盛名。20世纪90年代以后,陈家宽教授、郭友好教授、王青锋教授、汪小凡教授等活跃在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领域,采集了大量濒危植物标本。自2006年起,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参加了国家标本馆数字平台建设,至2020年,武大植物标本馆已经陆续提交11万份腊叶标本的数据。

此外,标本馆十分重视国际和国内馆际交流。通过标本交换途径,使馆藏标本中的植物物种数量大为增加。20 世纪50年代,前苏联科学院康马乐夫植物研究所(列宁格勒)赠送了一大批采集于 1910年以前的标本,不仅有科学研究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实行免费开放,主要服务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常年开放和供查阅标本,也为学校、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植物标本鉴定和咨询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光临并提出宝贵意见。

本平台由武汉大学图书馆负责开发和运行维护。

Copyright© 2021 武汉大学植物标本馆
技术支持:武汉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