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图书馆微生物学教学资源库
国内外分子生物学培养方案

国内高校
 

国外高校
 
文献资源

馆藏中文教材及参考书
 

馆藏西文教材及参考书
 

网上西文教材及参考书
 

老师购买的外国教材及参考书
 
教学信息

国内大学使用的教材
 

国外大学使用的教材
 
分子生物学精品课程网址
教学研究

外国教材评介
 

中文教材评介
 

教学论文
 
国内外生科院简介

国内高校
 

国外高校
 
相关链接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国内外培养方案-->国内高校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于19936月,学院现设有微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系、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系、动物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系;建有国家级示范性生物实验教学中心、艾滋病研究中心、肿瘤生物学中心、昆虫学研究所和生命科学实验技术中心,是国家生命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人,其中教授60人、副教授32人、讲师17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11人(特聘教授8名、讲座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973”“863”首席科学家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15人,形成了一支实力强、水平高、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目前在册学生1311人,其中本科生509人、硕士生514人、博士生228人、留学生3人、在站博士后13人,毕业生以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娴熟的实验技能和勤奋刻苦的敬业精神,而受到国内外的欢迎。
   
生物学科是国家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博士后、博士、硕士、学士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权,在微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8个二级学科招收和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现有微生物学和动物学两个国家重点学科,植物学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微生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是天津市重点学科。
近年来,生命科学学院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学院现有四幢教学和实验大楼,总面积三万五千多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约1.5亿元,总量达5000余台(套)。建有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天津市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功能基因组与检测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工程研究中心。
   
近三年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24项,到位总经费成倍增长,达到近2.5亿元。2007-2011年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天津市科技奖励9项,2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共发表国外学术杂志收录论文594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75篇,以通信作者单位或第一作者单位在NATURE, PNAS, Blood等国际知名杂志上的论文11篇,已转化或应用的专利和技术有17项。
   
加强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推动学院发展的重要途径,生命科学学院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多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并获得国家教育部和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资助,以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为契机,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生物学家来访讲学、举办大型学术交流会议,提升学院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建立为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积极投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事业、主动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不断巩固和强化学科特色,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力争将我院建成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院。


系所介绍

微生物学系

    南开微生物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1955年在真菌学家周与良先生的带领下,南开成立了微生物学专业,是国内最早的同类学科之一, 1993年随生命科学院的成立升格为微生物学系。经过50余年的努力,南开微生物学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微生物学科是国内最早设立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微生物学科之一,并于2001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目前已建成实力雄厚、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学科。

    南开微生物学系荟萃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现有教授20余人,组成以长江学者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骨干的中青年学术创新团队。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学科取得了飞越发展,2001-2005年的十五期间,投入建设资金10123.5万元,其中约5000万元为科研经费,承担多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研究项目,一大批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PNASJ. VirolJ. Bacteriol.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实验室已成为我国少数可以独立完成微生物全基因组测序和注释的实验室之一。十五十一五期间在原有研究室的基础上,还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平台,百级洁净度基因芯片实验室,蛋白质组学研究平台,微生物发酵工程平台,微生物过程分析平台和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等公共平台。学科已获得教育部微生物功能基因组与检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成了天津市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和芯片技术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系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力争早日建设成国际高水平一流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包括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教育部生物活性材料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是全国最早建立的生物化学专业之一。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筹建于一九七八年八月,是国家教委批准的全国第一家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Southern曾在建所之际举办由全国分子生物学专家参加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讲习班。

    本系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队伍,现有教职工40余人。教授22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3人,国家基金杰出青年2人,国际重大科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各级特聘教授12人。一半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承担生命科学学院及五个医学院、环科、物理、化学和南医共计660人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础和专业教学任务,经过多年的课程建设,《生物化学》已经成为学校示范课和天津市的精品课程。在本学科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中,有80%以上考取名牌大学研究生或出国留学。

    主要科研方向为疾病的分子免疫学机制、雌激素在相关疾病(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和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平滑肌非磷酸化收缩的机制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动物细胞染色体有丝分裂的分子机制及DNA拓扑结构、乙肝病毒x基因与肝癌发病关系、干细胞与肿瘤的关系、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钙调蛋白与信号传导、酶法拆分手性化合物和抗肿瘤药物等。

    分子生物学研究所曾三次主办国际酶工程学术会议、两次国际高分子及生物医学材料学术会议、一次3x3中加生物技术国际会议。

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系

    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系成立于2003年,拥有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两个天津市重点学科,涉及肿瘤生物学、染色体生物学、生物技术与新药、细胞骨架与疾病、细胞凋亡与信号转导、干细胞与发育、细胞增殖与分化等领域,在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两个专业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本系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授12名(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副教授7名,讲师1名,高级工程师2名,实验师2名。开设本科《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两大主干课程,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高级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等必修课程和《模式动物遗传分析》、《细胞结构与功能》等专业选修课程。设施齐全,具备从基因、细胞到个体不同层面研究和传授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所需的实验设施和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先进教学手段。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选择进入国内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

    本系教师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实力,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由本系陈瑞阳教授和宋文芹教授等完成的中国主要植物染色体研究成果,荣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天津市历史上生命科学领域首次获此殊荣。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

    近年来,本系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陆续引进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他们掌握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一流技术,为本系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系

    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系是在原南开大学生物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系成立于200312月,涵盖植物学和生态学两个二级学科,下设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遗传与发育生物学、资源植物学、结构植物学、植物生理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等研究室,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该系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授/博导6人、副教授7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植物学专业每年可招收5-6名博士研究生和12-15名硕士研究生,生态学专业每年可招收2-3名博士研究生和6-8名硕士研究生。南开大学植物学科目前是国家重点建设学科。

    南开大学植物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26年,我国杰出的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态学家李继侗先生就在当时的生物学系担任系主任并讲授植物学课程。1929年,李继侗教授的学生,当时生物学系唯一的毕业生殷宏章先生留校任助教,他后来也成为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1947年,植物学家綦秀蕙教授从北京师范大学调至南开大学。1952年,我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崔澂教授由美国归来,任生物学系副主任,并开设了植物生理学课程。此后,在崔澂和綦秀蕙两位教授的带领下,植物学学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1957年,教育部批准南开大学生物学系开设植物学及植物生理学专业。文革结束以后,崔澂教授担任了生物学系主任,不久就建立了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起植物学专业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同时接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目前该系植物学科点教师主要在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植物激素与信号转导、植物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资源植物学、环境植物学等研究方向开展科学研究,承担着国家“973”“863”、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面上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学科基金项目和天津市重点/面上基金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研究等多项科研任务,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数百篇有重要意义的科学论文,出版专著多部,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南开大学生态学学科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国家六五七五计划期间,本系教师承担了多项国家和地方科技攻关项目,在蓟县山区和北方海岸带动植物资源考察、海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渤海沿岸湿地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1993年生态学硕士点建立, 1994年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将植物生理生态学作为主攻方向,后增加恢复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研究方向。1998年生态学专业挂靠环境科学博士点招收博士研究生。2000年生态学作为生物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点招收博士研究生,同时吸纳博士后研究人员。生态学专业点建立以来已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在栽培牧草对干旱胁迫适应性的生理生态与种群生态研究,中国北方重要物种的综合生态适应对策,群落演替中土壤-植物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农田系统中线虫的作用及防治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截至2009年上半年为止,植物学专业已招收博士研究生28人、毕业7人,出站博士后1人;生态学专业已招收博士研究生17人,毕业9人,出站博士后4人。

    近年,本系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从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引进了优秀的青年科学家。这些优秀人才的加入,为本系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动物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系

    动物学科在南开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70余年的发展,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于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动物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系于20031231日以动物学博士点为基础建立。

  本系现有教授、博导9人,副教授7人。主要开展动物生理生化、动物系统学与进化、昆虫学、水生动物学、神经生理学和生物/神经信息学等方面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天津市等多项课题,累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800篇和多部专著及译著。获得国家级和天津市的多项奖励。本系动物标本馆亦具丰富的标本收藏,约有脊椎和无脊椎(昆虫除外)动物标本4000余号,其中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标本70余种。

    目前,有博士后3人,博士生24人,硕士生47人。动物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系面向国内、外招收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及访问学者。

生物实验教学中心

    1998年,生科院打破传统、分散、封闭的单一式管理模式,本着统筹规划、优化重组、资源共享、提高效率的原则,将原来14个教学实验室按功能重组成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五大实验室,组成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并提出了强化基础训练、突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18字建设方针。2001年,五大实验室通过教育部和天津市的合格评估。2005年评为天津市优秀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课程

    中心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构建了三三制新型实验教学体系。该体系以实验课-实习课-科研创新课三种方式组织实验教学,以生物群体与个体-细胞-分子三个水平制订试验内容,以基础性-综合性-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设计实验项目。中心为学生开设植物生物学实验,动物生物学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为生物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8门必修实验课;开设微生物学综合实验,生物科学综合实验,免疫学实验,生态学试验,发酵工程实验5门综合性选修实验课;为非生物类专业学生专门开设生物化学实验,基础生命科学导论试验;开设多种形式的科研创新实践课和实习课。中心每年为千名以上的学生开设各类实验课。

实验教学队伍

    中心采用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聘用制用人机制,组建实验教学队伍。中心共61人,其中教授31人,博士38人,70%教师有国外进修经历,是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学队伍。教授以不同形式参与本科实验教学已成为其特色。

实验教学条件与环境及管理运行机制

    中心现有先进而齐全的仪器设备1184台(件),总值1098万元。20048月,生物实验教学中心迁至新落成的综合实验楼内,使用面积由原来的1472平方米增加到2132平方米。教学实验室宽敞明亮,建有动物细胞培养室、植物组织培养室、微生物发酵工程室、显微互动教学实验室、科研创新实验室、公用仪器室、分子生物学仪器室、常用教学标本室等。实验室通风、照明良好,安全、环保设施齐全,完全符合规范化要求。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多年来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建立了现代化运行机制和网络化信息平台,对中心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网络化、人性化高效管理。

实验教学中心创新功能的建设

    为突出创新能力培养,1999年中心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创立了本科科研创新开放实验。现已构建成学生三级科研创新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相结合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心成为学生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构建学生科研平台,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2005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经多年的建设与实践,南开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已发展成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实验教学体系科学,实验教学队伍素质高,管理运行机制高效,创新能力培养特色鲜明,实验教学条件与环境优良,在国内高校中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1994年开始建设,1996年获国家教委批准对外开放,1999年更名为生物活性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2年通过教育部评估。研究领域属于生物医学工程,与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形成密切交叉,拥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两个博、硕士点。

    实验室实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教师队伍专业和年龄结构分布合理,是一支具有产、学、研综合开发能力的学术梯队。目前有研究人员27名,其中教授20名,长江学者1人,国家基金杰出青年3人,国际重大科技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新世纪人才计划4人。

    目前有三个研究方向:1、血液净化与材料:血液净化材料研究,药物释放材料研究,可降解材料研究。2、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心血管组织工程,肝组织工程,干细胞与基因治疗。3、生物传感与检测:生物传感器材料,纳米生物材料。

    实验室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奥地利、芬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研究机构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承担国家“973”项目4项,“863”项目3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重点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委以上项目近百项,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40多篇,获得专利 20余项;2007年获得何梁何利奖、2009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还获得天津市科技奖多项。多项血液净化吸附剂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红斑狼疮、胆红素和药物解毒吸附剂实现了国产化和推广应用。

 

南开大学昆虫学研究所

    1946年,昆虫学家萧彩瑜教授在南开大学创建了昆虫学科点,是国内最早的同类学科之一。二十世纪80年代建立了昆虫学研究室,20031231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南开大学昆虫学研究所。经过60余年发展,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是国内设立昆虫学博士点最早的学科之一。

    本所下设半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昆虫分子系统学、昆虫生理、昆虫病理学、害虫防治研究室和标本馆。标本馆拥有采自中国和其它国家的昆虫标本100余万号,其中包括一批半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的模式标本以及其它一些珍贵的昆虫种

  本所承担多项国家、部委及省市级研究项目,继续承担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昆虫分类学特殊学科点的建设和人材培养任务。其中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得了奖励。目前本所主要集中于应用形态学、分子系统学、生物地理学等方法进行半翅目、双翅目及鳞翅目昆虫的分类学、分子系统发育、动物地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的研究,同时还进行昆虫生理生化、昆虫病理学、害虫防治和昆虫与植物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已出版专著多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

  目前,有博士后2人,博士19人,硕士27人。该所面向国内、外招收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

    南开大学的艾滋病研究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近二十年来,在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超感染机理、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抗AIDS药物筛选、嵌合病毒疫苗、HIV耐药机制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在HIV和相关慢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南开的优势和特色。2006年,饶子和院士的结构生物学研究团队加盟南开,使得南开的蛋白质结构、抗病毒药物等研究挤身国际水平。2008年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以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泰达生物技术学院、药学院、化学学院、数学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等学院的有关病毒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结构生物学、药学、应用数学、社会心理学等研究力量为基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组成了一支综合性、多学科从事艾滋病防控研究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中心充分利用我校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实验室、结构生物学实验室等公共研究平台,具备一流的实验条件和设备。同时,中心与中国CDC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密切合作,在实验样本、研究现场、信息收集等方面资源共享。中心主要PI包括中科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在内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和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南开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是我国HIV基础病毒学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目前中心主要研究方向涉及艾滋病的致病机制、免疫保护、抗病毒药物、艾滋病疫苗、流行病学、感染人群的社会干预等。同时,中心与多个国外实验室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合作关系,分子病毒学实验室是NIH John E.Fogarty健康科学高等研究国际中心(FIC)艾滋病国际培训和研究项目(AIDS International Training and Research Program, AITRP)在中国的联络单位之一。

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77月由教育部批准建设,依托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学院,实验室主任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磊担任。

    实验室以分子微生物学与技术领域重大问题为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与进化、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和应用微生物学与技术。实验室建有包括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芯片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平台,先后承担多项“973”“863”等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研究项目,2009年实验室承担了国家艾滋病和病毒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3项。近三年来,实验室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其中《Nature》两篇(一篇为封面文章),《PNAS》一篇。另出版专著、译著多部,申请国内外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和天津市的多项奖励。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邓子新院士担任,委员会由饶子和、赵国屏、赵进东等院士及耿运琪、金奇、黄力、吴建国、徐建国、王磊、阎章才等微生物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组成。

    目前,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32名,其中长江学者1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教授(博导)13名、副教授7名,45岁以下的正、副教授 16 名。近三年培养博士后近10人,博士生100余人,硕士生160余人。

    实验室面向国内、外招收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

天津市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微生物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于20042月在南开大学泰达生物技术学院建立,20071月正式挂牌。实验室主任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磊担任。

    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所涉及的前沿研究领域,以及以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为支撑的交叉学科的领域研究。实验室建立了包括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芯片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平台。迄今为止,实验室先后承担多项“973”“863”等国家和地方的重大研究项目,2009年实验室承担了国家艾滋病和病毒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课题4项。近三年来,实验室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Nature》两篇(一篇封面文章),《PNAS》一篇。另出版专著、译著多部,申请国内外专利60余项,获得国家和天津市的多项奖励。

    实验室的建设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等领导都曾亲自前来视察实验室。

    目前,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32名,其中长江学者1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名,教授(博导)13名、副教授7名,45岁以下的正、副教授 16 名。近三年培养博士后近10人,博士生100余人,硕士生160余人。实验室面向国内、外招收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

 

 

天津市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蛋白质科学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于20079月,实验室依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并由南开大学和天津市共同资助组建。实验室主要根据国家和天津市经济与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结合结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开展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关的基础研究,通过蛋白质的结构等信息解决生命科学基本问题,并致力于揭示人类重大疾病的致病基理和有效药靶,同时尝试开发治疗疾病的新药 。

    本实验室的优势在于人才队伍优秀,梯队完善,承担了大量的国家级和天津市的重大科研项目,实验室公共平台设备也非常齐全。本实验室目前承担了7973课题,2个国际合作项目,3个国家基金委重点或重大项目等,在研科研经费超过六千万。实验室现有中科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名, 973首席科学家3名。本实验室也培养了一系列青年研究骨干和研究生。

    近三年来,本实验室在国内外高水平杂志发表了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其中饶子和院士和马克.巴特拉姆教授实验室在禽流感病毒方面的发现连续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Nature上,并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今年,他们实验室又在高水平杂志EMBO Journal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转录因子复合物的学术论文,沈月全和龙家福实验室则在高水平杂志FASEB Journal上发表了影响细胞极性的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实验室近期将进一步整合科研实力,结合天津市发展的需求,凝练重要科研方向,争取更多更高水平的成果。